林子恩老師實驗室團隊,開發食用的電池,應用在醫療輔助裝置上。因消化系統處於人體體內與體外之間的介面,因此若能研發可食用電池,便可在非侵入性的情形下提供電源給醫療裝置。另外電池誤食一直是嬰幼兒常發生的意外,因此,開發可食用或是可消化及可吸收的電源將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目前傳統鈕扣水銀電池仍然是小型醫療裝置的電源首選,然而它卻有電解液洩漏的風險,若與皮膚長時間接觸,可能導致潰爛,因此開發安全且可靠的電... 閱讀更多
目前較常見的健康數據搜集方式,除了常見的血壓測量等檢測儀器,不外乎穿戴式設備、甚至是手機與 app 的應用,不過從交大獨立出來的鉅怡智慧,開發出影像辨識生理數值的技術,只需要人臉影像,就可以判讀出心跳率、心情、血壓等等數值,「這樣就可以避免穿戴式的不適。」鉅怡智慧共同創辦人鐘孟良博士提到。 鉅怡智慧(FaceHeart)是由交大電機與控制工程學系教授吳炳飛與其學生在 2015 年組成,深耕於 ... 閱讀更多
目前果樹的栽培技術研究大多需以人工方式進行,較無完整的果樹生長研究量化系統。希望能夠建立網宇實體感測(CPS)3D系統應用於果樹生長監控,進行長時間3D建模與光譜偵測,提供果樹生長歷程監控服務。目前可以利用此技術建立3D果樹生長歷程,並用光譜分辨果實甜度、水分進行篩選分級,具產業的效益之雛形。 「網宇實體感測器CPS 3D立體建模應用於果樹生長監控-以蓮霧果樹為例」使用物聯網智慧技術,結合多架... 閱讀更多
連結產業鏈上游 LED/OLED研發製造廠智晶光電、晶元光電,中游IC設計廠商偉詮電子、原相科技及下游品牌系統廠商慕康生技、東洋製藥、緯創資通等,結合OLED/OPD 感測器光學設計能力、低雜訊感測電路設計能力以及高精準度血壓演算法能力等「可撓式軟性PPG感測器貼片」核心技術,提升相關產業技術及產品製程改良,降低產業生產成本。在研究發展、產業人才培育與產業諮詢等服務方面,加強學術界與產業界的交流和... 閱讀更多
交大與林口長庚團隊合作,採用台積電製程研發出的晶片,開發出「智慧型可適性閉迴路深腦刺激系統」,針對帕金森氏症患者給予個人化電刺激訊號,不僅延長電池壽命、減少治療成本,也提升療效達35%。 帕金森氏症(Parkinson’s disease)是老年人最常見的神經退化疾病之一。帕金森氏症早期患者可透過藥物治療,5年內是用藥蜜月期,但超過5年後,藥效也會變差。因此,醫界臨床上會建議中、晚期病人進行「... 閱讀更多
在聯網裝置中,手機即使需要每天充電,也不會造成太大困擾;然而其他近千億個裝置即使一個月或一年才需更換一次電池,但由於數量龐大且可能位於偏遠之處(例如環境偵測器被放置於農林漁牧場域),因此電池更換費時且困難,造成龐大的人力和成本負擔。有鑑於此,在某些電力需求不是太大的特定應用中,無電池系統受到期待。 太陽能和溫度差發電最具潛力 無電池系統如何實現?對於晶片設計而言,太陽能、溫度差發電、振動發... 閱讀更多
近來有機、鈣鈦礦與染料敏化等新興太陽能電池已受到越來越多研究機構的重視,因為這些新興技術有機會提供高效率且便宜的太陽能源,然而這些元件也有其他的用途,例如這些元件的吸收均可經由成份組成或分子設計調控,使其吸收針對某些光譜範圍而調整,例如可以特別針對人工室內光源(如:螢光燈管與發光二極體的發光光譜)調整,使其有效率的回收能源。而生物組織有特殊的近紅外窗口,近紅外光可以穿透組織,因此也可調控這些新興光... 閱讀更多
交通大學自然語言處理中心由陳信宏校長領軍,團隊成員包括有: 王逸如教授、黃紹華教授、廖元甫教授等,另外並有7位博士後研究員與30位碩士後研究員,研究中心設立於台北西寧北路62-5號6F,研究中心辦公室共有200坪研究空間。 研究中心主要研究的方向包括: 語音辨識(Auto Speech Recognition, ASR)、語音合成(Text to Speech, TTS)、自然語言處理... 閱讀更多
因應新興科技人才需求,北市府今天與國立交通大學簽署合作備忘錄,並接受交大捐贈635個Rabboni感測器,預計分配至北市仁愛國中等6所國中小自造教育及科技中心推展科技教育。 隨著人工智慧應用興起、5G技術蓬勃發展,台北市力推整合資訊科技的自造教育等新興科技課程,今天在台北市副市長黃珊珊見證下,台北市教育局長曾燦金與交大代理校長陳信宏簽署合作備忘錄。 北市府並接受交大教授溫瓌岸團隊捐贈所研發... 閱讀更多
高眼壓是青光眼患者常見的症狀,但因量測不便,眼壓與神經退化之間的關連性至今仍不清楚。青光眼治療多以病人自行點眼藥水為主,藥物作用效率差。為解決上述問題,將結合電機,材料,生物等專業跨領域人才,開發智慧型隱形眼鏡,是一兼具診斷與治療之完整系統。智慧型隱形眼鏡之診斷系統將以微機電技術,製作壓力感測器,並與無線射頻晶片整合,嵌入於隱形眼鏡中,偵測眼壓變化,並透過無線傳輸的技術將資料傳輸到外部的讀取器儲存... 閱讀更多
物聯網系統的能源供應一直是很重要的課題,陳方中博士與其在交通大學光電系的研究團隊長期投入發展與推廣新興太陽能電池與模組相關技術。在2012年,陳方中博士與其博士生周俊賢共同發明「可撓式波導光伏技術」,並在國際期刊Scientific Report及Nano Energy等高品質SCI期刊發表論文與取得相關專利,此技術能有效吸收非直射的散射光能,充分採集環境中的能量。之後陳博士與周執行長更組隊參與1... 閱讀更多
技術研發成果: 隨著無線網路需求不斷上升及創新寬頻應用服務的快速發展,高傳輸量、低延遲、高穩定性應用需求日益增加,對未來無線通訊系統是個重要的挑戰及機會,而固有Sub-6GHz頻帶通訊已供不應求,未來將使用大頻寬毫米波技術,傳輸速度將達Gbps等級,在下世代行動通訊系統扮演重要的角色,國際大廠以及通訊組織如Verison、WiGig、IEEE 802.11ad/ay及3GPP 5G Wirel... 閱讀更多
交大電機學院方凱田副院長在博通基金會(Broadcom Foundation)理事會Paula Golden及Henry Samueli力邀下主辦與香港大學(Hong Kong University)及美國爾灣加州大學(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 UCI),並特別邀請阿拉巴馬農工大學(Alabama A&M University)及賓夕法尼亞大學(Unive... 閱讀更多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全世界每年因為交通事故而死亡的人數超過100萬人,而大部分的交通事故的起因是疲勞駕駛以及駕駛的情緒狀態不佳等因素而導致的不良駕駛行為與疏忽所造成的。雖然說有些駕駛的監控系統已經開始販售,但是其成熟度還不足以讓大眾所能接受,可靠度與準確度仍有非常大的進步空間,駕駛監控的相關技術還必須做更深入的研究與開發。希望透過電腦視覺的技術,基於面部的變化,同時監控駕駛的生理與心理狀態,在... 閱讀更多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鼓勵民眾配戴口罩,但在捷運站、校園、商辦大樓等人流眾多的地點,得耗費更多人力監測。 交通大學電機學院教授鄭文皇和帥宏翰助理教授看見防疫需求,聯合研究團隊開發「大規模視訊監控口罩人臉偵測系統」,能在人流眾多的環境,靠著一台相機偵測民眾是否配戴口罩,偵測率高達95%,技術領先全台。 鄭文皇表示,手是病毒傳播的媒介,新冠肺炎疫情使得非接觸式技術崛起。研究團隊... 閱讀更多
研究計劃主持人:冉曉雯 教授 本計畫中,主持人團隊與法國國家科學院謬魯斯材料研究院(CNRS IS2M)Photonic Team Director Dr. Olivier Soppera的團隊,持續其過去長達10年的合作,共同指導三位台法雙博士學位的博士生,在目前的計畫中,主要目標是開發”光直寫半導體感測器,並應用於各類生化感測器,且開發慢性腎臟病患唾液尿素檢測”的技術。今年互訪共計三次(法... 閱讀更多
研究計劃主持人:吳重雨講座教授 成果: (1)我方已能進行視網膜晶片生物相容性封裝製程改良,在感光元件上進行奈米多層膜紅外線濾光層沉積,並於人工視網膜晶片上電極處製備IrOx平面電極,此電極製備完成後會將生物相容性封裝材料Parylene-C鍍於晶片外層,進行人工視網膜晶片之生物相容性封裝製程研究及測試驗證方法。經由日方進行植入式視網膜晶片生物相容性製程,已完成雛型晶元(dies), 經初... 閱讀更多
研究計劃主持人:柯明道教授 成果: 1- 澳洲臥龍崗大學AIIM研究中心製作一套3D Bio-printing 設備提供給本中心使用,此設備用於在視網膜晶片上3D印製視網膜細胞;本中心提供一套electrical stimulation platform 設備給AIIM研究中心使用,適用於細胞培養和表徵的多通道電刺激和記錄系統,並安排雙方研究人員與研究生進行細胞電刺激技術研究與3D細胞列印實驗... 閱讀更多
研究計劃主持人:陳冠宇 教授 成果: 成功藉交大團隊之電資及工程技術,配合國外團隊之科研經驗,以仿生器官晶片建立精準診斷及治療評估。本團隊目前已建立出肺晶片系統進行細懸浮微粒的健康評估,以完成整個空污健康評估模型的平台開發,其中包含了仿生的肺泡實驗模型以及仿真的呼吸系統,此新穎系統可針對肺部的健康風險評估提出相對應的污染物毒理、曝露評估及劑量反應曲線的資料庫,並用來探討細懸浮微粒對於人體呼... 閱讀更多
研究計劃主持人:陳柏宏 教授 成果: 2019.08.21-24 由陳柏宏教授、吳重雨教授、柯明道教授帶領1位博士生鄭皓中、2位碩士生陳逸倫、鄒孟融至日本東北大學拜訪Takahito Ono實驗室團隊,進行系統規格/元件規格確認、並舉行「2nd Joint Workshop on Bio-medical Sensor Network between NCTU and Tohoku Un... 閱讀更多
研究計劃主持人:陳宏明 教授 成果: 1. RWTH Aachen Univ. Prof. Gemmeke & Prof. Ingebrandt來訪,於3/12參觀訪問電子系所及其實驗室與奈米中心,3/13舉辦雙邊研討會,電子系所參與之老師為吳重雨教授、李鎮宜教授、賴伯承教授、張錫嘉教授、杭學鳴教授、方偉騏教授、周世傑教授。,3/14與周世傑教授團隊及方偉麒教授團隊,針對AI晶片, AIoT... 閱讀更多
研究計劃主持人:方凱田 教授 過去三年由電機院副院長方凱田帶領交大團隊進行深化國際研究合作暨提昇國際學術聲望計畫「智能次世代具動態適應性定位及追蹤系統與毫米波無線存取網路」,為了面對未來資訊物聯網社會的無線行動通訊需求,次世代行動通訊系統被學界及業界視為一項革命性技術,未來將是一個全方位服務多技術融合的關鍵網路技術,然而大數據時代來臨,各種爆炸量的資訊Big Data包含人類形態、數量及行為對... 閱讀更多
研究計劃主持人:王蒞君 教授 本計畫為了掌握最先端的人工智慧技術邀請八位國外知名專家學者前來訪問,進行「Artificial Intelligence for IoT Big Data Analytics 系列講座」、「 NCTU Brain Science系列講座」及獨立主題演講,共九場學術交流演講。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for IoT Big Data ... 閱讀更多
交大電機系教授宋開泰團隊研發的掃地機器人遇到前方有障礙物時,機器人會自動調整角速度來閃避障礙物,並減慢線速度避免碰撞到障礙物。圖/宋開泰提供 許多人家裡都會備掃地機,讓家中地板隨時保持清潔,但目前市面上的掃地也存在掃不乾淨、遇到障礙物可能先撞上去再轉向等問題,國立交通大學電機工程學系教授宋開泰團隊與廣達電腦花費2年時間,投入「掃地機器人路徑規劃」計畫,開發「嵌入式影像同步定位」與「建立地圖」技... 閱讀更多
本團隊已開發出將器官建構在晶片的技術,目標在於取代動物實驗,達到更為精準、可靠的臨床前實驗數據,我們全力投入於仿生晶片系統的建立,從一開始的流道設計、模具材質的選擇、晶片結合的方法和3D結構狀況,到使用人體細胞進入晶片中所適合的密度、貼附效率、增生情況以及細胞活性,經過這一系列的實驗條件優化之後,現階段已奠定出穩固且可靠的人體動態晶片培養系統,其包含連續灌注細胞生長的流道,且該流道被設計為模擬組織... 閱讀更多
腦血管疾病平均每年奪走國人1萬多條寶貴的性命,且腦中風病患即使存活,也常會留下不同程度的神經損傷後遺症,造成身體功能喪失。患者也容易因為長時間缺乏運動而導致肌肉萎縮或功能退化,需要接受長期複健治療。但目前臨床上多使用靜態且無回饋功能的複健設備,使患者常在反復操作相同動作的過程中感到疲乏,造成複健的效果不佳。此外,臨床上評估身體活動能力都是以評估量表去區別,鮮少採用明確的數值,讓多數患者與家屬僅能透... 閱讀更多
因應全球暖化與極端氣候變化的危機,普及綠色能源的使用已是刻不容緩的課題,由於市場上的產品以單多晶矽太陽能電池為主流,發電效率達 20% ~ 25%,且每瓦發電 成本低於 1 美元,然而受限於太陽能戶外發電需要高可靠度的模組封裝,提高發電成本,而且屋頂型與戶外的矽太陽能電池發電還同時受限於法規、土地面積以及建築空間的限制,難以無止盡的增長。為了實現普及太陽能產品的應用,且使模組輕量化 然後方便攜帶,... 閱讀更多
洗腎病人長期在血液透析,易導致瘺管阻塞而產生血管併發症,交通大學電機系特聘教授趙昌博團隊運用PPG光學、電子電路及AI演算模型技術,開發出世界首支手持「非侵入式血流感測器」(見圖,科技部提供),能精確掌握心率、血流、血壓與心房顫動,也可讓洗腎病患即時得知瘺管健康狀況。 長期洗腎易致瘺管堵塞 衛福部健保署統計,2018年醫療支出前十大疾病,慢性腎病蟬聯第1名,就醫人數約36.4萬人,去年全國... 閱讀更多
科幻電影裡常見的隱形眼鏡結合 AR 技術,可望在不久的將來成真。交通大學教授邱俊誠的團隊耗費 9 年時間開發智慧隱形眼鏡系統,不但技術領先 Google,而且可以用於乾眼症診斷、後續追蹤,也可用於娛樂產業。 交大電機開發智慧隱形眼鏡,能輔助醫師診斷乾眼症 由科技部主辦的「2019 未來科技展(FUTEX)」將於 12 月 5 日至 8 日於台北世貿一館登場,有 11 項作品技術領先全球,其... 閱讀更多
由於其獨特的作用於特定神經元群的能力,光遺傳學是一種新穎而有用的工具,已在基礎和臨床醫學研究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它可以在正確的位置同時操縱不同組的特定神經元。因此,我們這項研究的新目標是利用光遺傳學來具體剖析心臟疾病中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功能的複雜網絡。 示意圖描述了神經分化過程以及ChR2表達的轉化運動神經元。當表達ChR2的iPSC衍生的運動神經元進行光遺傳控制他們受到430 nm藍光... 閱讀更多
交通大學光電系教授陳方中領導研究團隊,利用新興鈣鈦礦材料製作光伏元件,回收室內照明光能量,團隊以理論計算評估後發現,最高可回收近6成的室內照明能量,為節能減碳目標指引出明確研究方向。陳方中研究團隊指出,鈣鈦礦光伏元件的高效率與低成本特性,也可運用於物聯網的低功耗感測器或致動器之上。此研究成果「以能帶間隙工程提升混和陽離子鈣鈦礦於室內光伏應用的性能(Bandgap Engineering Enhan... 閱讀更多
研發單位 國立交通大學 / 崔秉鉞教授 國立清華大學 / 黃智方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 / 李坤彥教授 技術簡介 研發碳化矽單晶片功率系統平台,包含低壓CMOS元件與邏輯電路、高壓BCD元件與驅動電路、垂直型高功率超接面 MOSFET等元件、製程、電路之整合技術,各項規格均超越現有國際水準。可應用於能源網路、軌道運輸、電動車、數據 中心、航太國防等產業。 技術之科學突破性 ... 閱讀更多
研發單位 國立交通大學 / 陳冠能特聘教授、胡正明講座教授、黃柏蒼助理教授 技術簡介 結晶矽晶粒邊界控制技術係先在絕緣層上蝕刻出規則孔洞,成長一定厚度非晶矽薄膜後,以奈秒雷射加熱熔融非晶矽形成 結晶矽薄膜,由於製程中孔洞相對溫度較低,矽薄膜先從孔洞底側向結晶;最後結晶矽薄膜晶粒可控制在預先設計的規則 孔洞圖案之間,製作元件於矽晶粒中可提高晶片效能及良率,以利商品化及量產積層型3D晶片。... 閱讀更多
研發單位 高雄醫學大學 / 林宜美教授 國立中正大學 / 余松年教授 國立交通大學 / 方偉騏教授 技術簡介 本技術目的在發展一套以AI為基礎的情緒辨識(生氣、悲傷、快樂與中性情緒)與多模態生理訊號(心電圖、腦波、光體積變 化描記圖)整合系統,並應用到心血管疾病之高風險病人。透過使用者監控自身情緒與生理狀態,進行生理與神經回饋治療 模組,達到個人身心健康與安適狀態、疾病追蹤,... 閱讀更多
在第五代行動通訊之中,增強型行動寬頻(enhanced mobile broadband, eMBB)與高可靠低延遲通訊(ultra-reliable low latency communications, URLLC)為兩項重要的應用。在本文章中,我們 研究 eMBB 和 URLLC 的多工系統。在此系統中,如何在接收端 可靠的偵測 URLLC 資料是一個關鍵的問題。我們提出兩種架構 來執行盲蔽... 閱讀更多
國立交通大學Team NCTU團隊今天前往美國匹茲堡,參加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舉辦的地下機器人挑戰賽(DARPA SubT Challenge),與全球頂尖大學同場較勁。此次競賽依照地底環境分成隧道、地下城市、地底洞穴三個階段,參賽團隊將運用最新的機器人技術,進行地下環境的地圖建構、自動巡航以及搜索變動。競賽為期3年,將於2021年總決賽頒贈獲勝團隊2百萬美金高額獎金。 DARPA機器人競... 閱讀更多
國立交通大學資訊工程系楊啟瑞教授、電機工程系田伯隆教授與台達電子產學合作研發團隊,獲邀參加在美國舉行的光纖通訊博覽及研討會(IEEE/OSA Optical Fiber Conference,OFC) 及開放運算平台高峰會(Open Compute Project,OCP) ,發表全世界第一套結合智慧控制的「全光交換邊緣資料中心網路系統(OPTUNS)」。這項研發成果驚豔世界各大IT廠,並表達高度... 閱讀更多
交通大學代表台灣參與國際無人駕駛系統協會主辦的無人駕駛船競賽,與來自世界各地14所頂尖大學的精英一較高下,一路挺進總決賽,獲得第5名。 RobotX Challenge於 2012年舉辦至今,為自動駕駛之水面與水下無人載具競賽,培養學生對於海洋領域自動機器人系統的興趣,同時發展機器人在海洋探索、海岸線巡邏、海上緊急救難、海洋生態檢測與保護以及海軍國防科技等重要議題的可能性。 在電機工程學系... 閱讀更多
Alex Teseira May 31, 2017 5k May 31, 2017 Exclusive interview with InVision's CEO Clark Valberg is the founder and CEO of InVision. If you are a designer, you have probably gotten an email from Clark or from InVision at one time or another, but if you’re not familiar with the company. read more